第154章 写在胜利日第二天_我的父亲是嘉靖
笔趣阁 > 我的父亲是嘉靖 > 第154章 写在胜利日第二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54章 写在胜利日第二天

  吉仁泰的手指头已经剁了,指断不能复生。两个儿子又破天荒的持有相同的观点——主战。

  嘉靖帝无奈,只得说:“罢了,木已成舟,也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。来啊,叫陆炳来。”

  半个时辰后,陆炳几乎是被人抬着进了永寿宫大殿。

  李时珍给陆炳看过病,他已是时日无多了。用李时珍的话说:“最近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”。

  嘉靖帝见到病入膏肓的陆炳,一阵心酸。他命令道:“圳儿、坖儿。扶着点你们的陆伯。”

  “陆伯”二字从嘉靖帝口中说出,冲破了封建礼法的束缚。在这一刻,陆炳不是嘉靖帝的臣子,只是与他一同长大的兄弟。

  朱载圳和裕王将陆炳搀到了椅子上。

  陆炳一边咳嗽一边说:“咳咳,二位王爷,臣怎么当的起。”

  嘉靖帝说了一句大实话:“你当的起!若没有你掌着锦衣卫。朝廷里早出了伊尹、霍光、檀道济、宇文护了!

  朕的皇位能稳坐四十多年,多亏了你。”

  嘉靖帝提到的四个人,无一例外都是废过皇帝的文官。

  说完嘉靖帝走到陆炳面前,握住了他的手:“炳哥儿。你怎么累成这副模样了?”

  “炳哥儿”,是嘉靖帝还没受封兴献王世子时,对陆炳的称呼。

  陆炳听到这三个字,已是老泪纵横。他带着哭腔说:“臣不中用。恐怕最多还能伺候皇上几个月。臣就算做了鬼,也要做您的守门鬼。站在宫门口,替皇上挡住魑魅魍魉!”

  嘉靖帝想要抱着陆炳这个老兄弟哭一场。可是碍于两个儿子在场,他不能那么做。

  嘉靖帝道:“朕本来想拜托你最后一件事。可是见你这般模样,又有些于心不忍。”

  陆炳道:“皇上有事尽管吩咐。就算臣为您尽的最后一份心吧。”

  嘉靖帝道:“朕拜托你盯紧了北方的鞑靼俺答。他有任何风吹草动,你都要及时禀报。”

  陆炳道:“皇上放心。这些年臣听从旨意,大肆在鞑靼内部收买、安插眼线。现在鞑靼部内,共有汉人探子十八人,蒙人探子三百五十二人。甚至有探子渗透到了俺答的汗帐内。

  这些人每个月都会向南镇抚司传来大量鞑靼军情、民情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。俺答哪天拉了肚子,五天后南镇抚司就能收到消息。”

  朱载圳听到“十八”、“三百五十二”两个数字,心中吃惊不已:看来陆炳替父皇在鞑靼编织了一张硕大的情报网。

  谁说父皇对鞑靼只知一味忍让、妥协的!父皇让陆炳派这么多人渗透到鞑靼部,说明他其实也有心对鞑靼动手!只是理智让他放弃了主战的想法。

  嘉靖帝拍了拍老兄弟陆炳的肩膀:“炳哥儿,这些年辛苦你了。”

  陆炳却道:“皇上,臣有个不情之请。”

  嘉靖帝问:“什么事,尽管说。”

  陆炳道:“臣死后,请不要让陆绎接任锦衣卫的指挥使。锦衣卫绝不能成为陆家之锦衣卫。指挥使的位子绝不能世袭罔替。”

  嘉靖帝对朱载圳、裕王说:“你们两个看到了吧?什么叫公忠体国?什么叫大公无私?你们陆伯就是例子。”

  “咳咳咳”,陆炳又是一阵咳嗽。

  朱载圳很有眼力价,他主动上前,用一方手帕给陆炳接了痰。一方白手帕霎时被鲜血染红了。

  朱载圳怀疑陆炳得的是肺癌。

  嘉靖帝派太监用滑竿将陆炳抬出了宫。朱载圳和裕王亲自步行送他出宫。

  在宫门口,一头白发的陆炳回头望了一眼庄严巍峨的大明皇宫。

  这一眼便是诀别。朱载圳朝着陆炳恭恭敬敬的行了个揖礼:“恭送陆伯。”

  陆炳已经没有气力再跟朱载圳客套了。太监们抬着他向着陆府方向走去。

  陆炳走后,朱载圳对裕王说:“三哥,我没想到这回你站到了我一边。”

  裕王冷冷的说:“我不是站在你一边,是站在了大明一边!”

  朱载圳尴尬的一笑,心道:倒是我自作多情了。

  裕王又道:“我跟陆炳不同。不会做谁的仆臣!同样都是父皇的儿子,我哪里赶不上你?我可以明跟你说,储君之位我一定会跟你争!

  我不怕你把这话说给父皇听!”

  朱载圳道:“我一定努力做好三哥的对手。”

  裕王却摇了摇头:“不,在你眼里,我根本不配做你的对手。我会证明你是错的。”

  接下来的十多天,锦衣卫南镇抚司灯火通明。

  陆炳拖着病躯,住到了南镇抚司里。

  陆绎不断的替他爹发号施令:“张百顺,你立即带人到蓟州接应‘风筝’。

  王全安,你派那个兀良哈老头,去包克图跟‘深海’接头。

  梁羽,你去大同。‘老鬼’把军情藏在了下月初一互市的鞑靼马队里,那可是‘汗帐双杰’刺探到的重要军情,要是接不到,你提头来见我吧......”

  从古代到现代,都有这样一批人隐姓埋名,在暗中守护着华夏。他们甚至在死时都不一定能够恢复自己的本来姓名。

  从古至今,奋斗在隐秘战线上,为华夏国运而奋斗终生的人,永垂不朽!

  一条条军情源源不断的汇集到南镇抚司。

  鞑靼的动向逐渐明朗!俺答汗动手了!他聚集了一支骑兵,南下直奔蓟州而去!

  很奇怪,这支鞑靼骑兵的规模只有三万人左右。

  草原,蓝天白云之下。

  俺答汗正带着骑兵急行军。汗妃三娘子与他并驾齐驱。

  三娘子抱怨:“大汗,只带三万人去是不是太少了?”

  俺答汗微微一笑:“我此番南下,并不是要与大明决一死战。只要能够威逼他们答应我之前的条件,并派出专使给吉仁泰致歉。这事儿也就罢了。”

  三娘子不解:“大汗为何不集结大军一鼓作气,重现十二年前的兵威,直取京城?”

  俺答汗默不作声。

  其实,庚戌之变中被吓破胆的,不止大明的满朝文臣和嘉靖帝。

  还有俺答汗!

  在京城的城墙下。他看到了无数大明的士兵、百姓拼了命守护那道城墙。他们似乎毫不畏惧死亡。

  俺答汗不明白,雄伟的长城都挡不住鞑靼铁骑的脚步,为何他就是迈不过那最后一道城墙?

  退兵之后,他琢磨了几年,他琢磨明白了:长城以南的那些人,或许平日里软弱、胆怯、自私。但是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,他们会变得英勇、无畏、不贪生、不惧死。

  比长城更可怕的,是他们的这种转变。

  他开始理解,为何黄金家族的骑兵向北、向西打到了大海的尽头,灭了一个又一个国,屠了一个又一个族。到头来却只能在中原维持短短百年的统治,最后黯然退回草原。

  他的对手,是一个可怕又可敬的民族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90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90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